Ben Kaminsky / Brewing Class

2013年底,Ben Kaminsky在倫敦的Square Mile烘豆廠開了一連三場的Brewing Class。

Ben Kaminsky是世界知名的咖啡人,曾在Barismo、Ritual等烘豆廠扮演重要角色,更是美國2009、10、11連續三屆Cup Taster冠軍,甚至被James Hoffmann譽為咖啡界的天才。Ben Kaminsky最近一次受到世界矚目,是在2013年,以教練的身份,與Matt Perger共同發展出名為「Coffee Shot」的創意飲料。

簡單來說,Coffee Shot是用espresso咖啡機沖煮filter-like(手沖風格)的咖啡。而Ben Kaminsky的Brewing Class,自然就是Coffee Shot的理論與實作。

QUALITY IS NOT SUBJECTIVE.
-Ben Kaminsky

Ben Kaminsky「引用」自己的「品質非主觀論」開場,他認為品質能夠用一套既定的科學化標準,而非仰賴於特定個人的主觀判定。他提出的解決方案,就是VST的refractometer(折射儀)。在傳統的金杯圖表上,18-22%是最理想的萃取率區間,對此,他提出異議,他認為越高的萃取率有越好的表現(24%)。然而基於沖煮器材、磨豆機與細粉等因素,要達到這個水準並不容易。

先從沖煮器材說起,他認為除了espresso咖啡機之外,「所有沖煮器材皆不完美」,無論是濾壓壺、聰明濾杯、Aeropress或塞風,都有程度不一的不穩定性。espresso咖啡機因為當代的溫度、壓力控制等技術,堪稱目前最理想的沖煮器材。但espresso咖啡機仍然不是提高萃取率的萬靈丹。Ben Kaminsky認為,即便是pressure profiling(變壓系統)也不能實質提升萃取效率,無論壓力曲線如何變化,都必然服膺「萃取量與萃取率成正比」、「濃度與萃取率成反比」兩大原則。他也提出金杯圖表上ristretto的謬論,在相同的萃取量使萃取率倍增,他認為那是不可能的。許多barista所謂的ristretto,經過儀器檢測之後,其實是嚴重萃取不足的,高萃取率的想像其實是「低萃取率高濃度」造成的錯覺。

他也針對烘焙與沖煮的互文關係提出「死亡螺旋」理論(Downward Spiral of Death):太酸(acidic)→烘深→萃取率提高→酸味降低,但roasty→降低萃取率(減少萃取量)→低萃取率造成sour,使人誤以為acidic→loop。這個理論一定程度解釋何以許多barista習慣espresso越接越少(或稱ristretto)。因為在不能改變烘焙的情況下,降低萃取率,避免roasty的問題在杯中過於不適,確實是明智之舉,但不能因此忽視本質上的烘焙瑕疵。他也提出「極樂螺旋」(Upward Spiral of Happiness):不夠酸(acidic)→烘淺→萃取率降低→高acidity,但sour、鹹→測量、提高萃取率→甜,不再sour、鹹→均衡。

其次是細粉,所有磨豆機在研磨的過程中,都會產生粒徑小於250um的細粉,多寡而已。這些細粉對於萃取率有極大的影響。以某磨豆機(Mahlkonig,型號不明)為例,1是土耳其壺刻度、5是手沖、10是濾壓壺。把刻度設定為5,產生的顆粒粒徑,如果以刻度的理想粒徑來比喻,主要集中在刻度5-7之間。再把這些咖啡粉,依照粒徑大小分組,在整體萃取率為18.55%的情況下,等同刻度1的顆粒,佔總重的10%,萃出物佔整體27%;等同刻度2-4的顆粒,佔總重20%,萃出物佔整體24%;等同刻度5-7的顆粒,佔總重65%,萃出物佔整體16%;等同刻度8-10的顆粒,佔總重5%,萃出物佔整體13%。由這個實驗可知,細粉(1)的重量佔總重雖然不多(10%),但卻產生最多的萃出物(27%),而這也勢必影響萃取率數值及風味表現。反觀目標粒徑(5-7)佔的重量最重(65%),萃出物卻只佔16%。可見不均勻的研磨造成不均勻的萃取,進而造成風味的品質與萃取率值的準確度極大的負面影響。

至於磨豆機的部份,Robur是最常被拿來與EK43比較的磨豆機。EK43的粒徑分布最為集中,而Robur則是典型的雙峰曲線,意即研磨不均、產生大量細粉。而這個特質也使Robur的espresso,在好喝的前提下,萃取率很難、也沒必要超過20%(recipe: 20g, 40g)。Ben Kaminsky提出另一個有趣但務實的觀點,Robur有很長的通道,EK43則無。每次調整刻度,Robur都需要丟棄60g左右的殘粉,假設每天調整15次刻度,計算一年丟棄的殘粉成本,已經遠遠超過EK43的售價。

再回到espresso咖啡機的部份,Ben Kaminsky認為Strada的潛力被嚴重低估。他認為應該正名為The Strada Brewing System,因為壓力可調,就是流速可調,也等於沖煮時間可調,就能夠同時滿足filter與espresso的需求。

總結以上,因為EK43是細粉最少的磨豆機,所以可以降低細粉造成的萃取不均問題;而較均勻的萃取也讓萃取率數值變得更有價值,得以成為品質管理的手段,進而追求萃取率與風味俱佳的結果。再搭配眾多沖煮器材中,最為穩定的espresso咖啡機,在「萃取量與萃取率成正比」、「濃度與萃取率成反比」的原則下,自然能夠穩定而有效率地製作高萃取率的espresso/filter咖啡。

最後進入實作示範時間,Coffee Shot的目標是1.40-1.50TDS / 24%EXT。

首先示範Workshop Cult of Done 20%EXT的espresso,比起坊間喝到的Robur Cult of Done,口感雖薄,但較為乾淨、均衡、風味清楚、甜度也非常好。其次是用Square Mile的Red Brick煮lungo,也就是增加萃取量,EXT約22%,甜度明顯較平常的Red Brick高,帶有苦味。最後是coffee shot,用的是Workshop Kenya Kabingara,18g: 280g,EXT接近24%。喝起來與一般的手沖單品無異,香氣奔放、口感圓潤、風味均衡,重點是甜度極高,且忠實反映杯測碗裡的滋味。

Ben Kaminsky提到幾個重點,他偏好8bar的壓力,因為這個壓力(流速)的風味及萃取率最佳。務必使用VST濾杯,均勻的濾杯設計才能帶來均勻的萃取結果。然後,不要被狂瀉的流速嚇到,嚴謹地依照recipe沖煮,再依據測量結果調整參數。

散場前,我們問了關於傳說中的旋轉填壓手法,是否有特殊的意義。他說那是為了製作出符合比賽規定的espresso。EK43的coffee burr不能有效地透過更細的刻度造成足夠的阻抗,所以不得不利用旋轉填壓的手法,增加粉餅阻抗,使萃取的結果符合規定。他說他們曾向大會抗議對espresso規範的不合理性,然無疾而終,所以只好出此下策,而非基於風味的考量。

 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