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tt Perger / The Downward Spiral of Death


非常榮幸能夠得到Matt Perger先生首肯,翻譯EK43系列文章。Matt Perger服務於澳洲墨爾本的St Ali Family,是2012年WBrC冠軍、2013年WBC亞軍、2014年CIGS冠軍。他的EK43 routine在全球精品咖啡界掀起廣泛的討論。終於,他在2014年初發表同名網站 mattperger,無私分享對EK43的深入研究,非常值得所有咖啡人一讀。

本系列譯文經原作者許可,引用請附出處。

原文連結:The Downward Spiral of Death


本文要談談所謂的「死亡螺旋」。且讓我們從「barista只依賴味覺,不測量萃取率」的封閉迴圈開始說起。(我先自首,我也是慣犯)

  1. 煮一杯espresso。發現苦、焙味重(roasty)、口感不足。
  2. 增加粉量/減少萃取量。(增加濃度,降低萃取率)
  3. 發現espresso變得比較濃、焙味較輕,而且還有比之前更集中的酸味。
  4. 「口感好、焙味輕、還有更多酸味?我真是天才!」
  5. 耽溺於無知的快樂。

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:

  1. barista錯把總溶解物質(Total Dissolved Solids)當成「口感」。TDS純粹是飲料的濃度,而非咖啡口感的指標。如果烘焙、萃取得宜,幾乎所有咖啡都有很足夠的口感。
  2. barista之所以覺得焙味較輕,其實只是因為高濃度與低萃取率的緣故。實際上,根本的原因在於烘焙。如果barista只是減少萃取量,增加TDS,只會降低味覺的敏銳度,包括烘焙瑕疵,而不能讓真相水落石出。
  3. barista錯把sourness當成acidity。sourness當然不是acidity。在這個情境下,sourness是一種錯誤,是因為萃取不足,而非咖啡的原味。所有咖啡在萃取不足的情況下,都會讓人感受到sourness。只有最好的咖啡加上良好的萃取,才能夠呈現合乎定義的、細膩的acidity。

如果barista測量萃取率,他/她可能會發現第一杯espresso萃取得宜,第二杯則萃取不足、濃度過高。如此,馬上就可以歸咎於烘豆師,因為他的烘焙不適合良好的萃取與宜人的濃度。在理想世界中,烘豆師會因此調整烘焙,一方面避免焙味與焦味,另一方面也同時讓烘焙發展到可以接受的程度。

測量萃取率可以帶來更有力的數據以利運用,增進味覺的判斷能力。我可以、也應該寫一篇文章來頌揚測量萃取率的諸多益處,但我擔心VST會因此供不應求。:)

如果連烘豆師也一起陷入這個螺旋的話,結果只會變得更糟。下圖說明當barista/烘豆師依照錯誤的結論改變烘焙的後續發展。死亡螺旋是雙向進展的,但這個深焙/萃取不足的模型最為普遍。

Downard Extraction Spiral_o

barista/烘豆師透過烘深來降低acidity,然後減少萃取量以避免焦苦味。(像前面提到的例子)

如果一直都沒有測量萃取率,那麼這個螺旋就會一直延伸下去,直到某日某人突然發現他們已經比幾個月前,多烘深了五度、少萃取50%的咖啡。如果以月作為時間單位,將會呈現一個正弦曲線(sine curve),逐漸越烘越深,直到某人不滿發作,然後再越烘越淺,直到另一個類似的開關被開啟,重覆這個迴圈,周而復始,令人生厭。這個問題在精品咖啡產業中實際發生的比率,遠遠比我們所願意承認的高。

Roast Sine Curve_o

現在,讓我們來看看用了refractometer之後會發生什麼事。

Upward Extraction Spiral_o

如果barista/烘豆師認識到咖啡變得較不易萃取,並且隨之調整烘焙,就能夠進入「極樂螺旋」(Upward Spiral of Happiness)。隨之而來的是和平、和諧與平衡。

Bonus:烘豆廠不再有人暴走,工作氣氛也更加愉快。

Leave a comment